升级跨境认知,助力品牌出海

如何活出高效能人生?这七个习惯很关键

一达通肖锋:怎么才算跨境电商B2B?

【本文得到作者本人授权发表,如需转载,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信息】   中国跨境电商50人论坛副秘书长、业内畅销书《揭秘跨境电商》作者李鹏博: 我在去年青岛的跨境电商论坛上见到肖锋,当时我们同为演讲嘉宾。我分享出口跨境电商B2C,他正好与我互补,分享出口

@博一大叔

TEDx演讲人,冥想爱好者

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践行者

写过三本书,现为某上市公司合伙人

当一个人处于高效能时,他往往精力充沛,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,能分配好自己宝贵的注意力资源。

 

他在思维上,反应敏捷,善于分析,能看穿事务本质;在行动上,积极主动,踏实自律,能高效解决问题。

 

他还具备强大的学习力、决策力、影响力。尤其是影响力——他本想活出自己,但却影响了一群人。

 

大部分人,都希望成为这样的人,但却没有做到。史蒂芬·柯维的代表作,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(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),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。

 

01. 从原则到习惯,我们需要不断实践

 

原则,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。柯维博士认为,这个世界上,存在一些永恒的原则,能帮助我们达到高效能人生。至少,从历史上看,那些成功的高效人士,都展现了这些原则。

 

柯维博士,深度研究了这些成功人士,并归纳了七个原则:积极主动,以终为始,要事第一,双赢思维,知彼解己,统合综效,不断更新。

 

然而,这些原则可不是什么成功捷径。从知识层面看,我们理解这些原则,并非难事;但从技巧层面看,我们要将这些原则运用在生活中,少有人能做到。这就是为什么,很多人都知道柯维的理论,但很少人能像柯维那么高效地活着。

 

那么,如何把这些原则利用起来呢?我们得将它们内化,内化为思维及行动的“习惯”。习惯的养成需要大量的实践。因此,我们在理解这七个原则后,就得专门进行大量重复的实践。久而久之,实践就会将这些原则转化为习惯。

 

自然界中的这七个原则,一旦变成了个体中的七个习惯,那我们就是高效能人士了。

 

02. 个人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

 

刚出生时,我们依赖他人的照顾,才能存活。之后很多年,我们依赖父母的养育,才得以健康成长。甚至,不少人在踏入社会后,依旧得依赖别人存活。

 

相反,独立的人,在物质方面能养活自己,在情感方面能自我疗愈。

 

依赖期的人,以“你”为核心——你照顾我;你为我的得失负责;独立期的人,以“我”为核心——我可以做到;我可以负责;我可以靠自己。

 

柯维认为,从依赖到独立,就是个人领域的成功。要做到这点,以下三个习惯,是关键。

 

习惯一:积极主动(Be proactive)

 

此前,我们谈过情绪ABC理论。面对外部事件(A),我们的内在想法(B)决定了最终的结果(C)。如果内在想法是消极的,那结果肯定是负面情绪;如果内在想法是积极的,那结果肯定会乐观很多。

 

积极主动,其实就是人的正面态度和行为。如果养成了积极主动的习惯,那情绪ABC中的B,就是积极主动的。最终的结果(C),也就是正面乐观的了。进一步讲,无论外部发生什么事情,“积极主动”都会让我们掌控自我。

 

这样看来,积极主动,意味着“我们就是创造者”。

 

习惯二:以终为始(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)

 

从字面意义来看,“以终为始”这个词不好理解。

 

柯维博士认为,任何事情,都存在两次创造:先在头脑中构思,这是第一次创造;后在行动上实践,这是第二次创造。“以终为始”,指的就是第一次创造。确切地说,是在头脑中构思人生的价值观,或者人生的目标。

 

柯维认为,价值观的构建,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需要反反复复地深度思考,并不断调整。

 

柯维鼓励我们尝试心灵之旅:想象下,在自己的葬礼上,亲朋好友齐聚一堂,向你告别;他们中的代表,将一一上台,追述你的生平;在那个时候,你希望他们如何评价你的一生?

 

通过心灵之旅的练习,我们就能养成以终为始的习惯,找到自己的价值观。以终为始,意味着“我们完成了第一次创造”。

 

习惯三:要事第一(Put first things first )

 

任何事情,都可以从“重要性”和“紧急性”两个维度出发,进行归类。

 

一些人很忙,天天在处理紧急且重要的事情。这样的事情,往往是危机或问题,例如婚姻危机,职业危机,健康问题等。另外一些人,则陷入到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中,例如忙于各种访客的接待。还有一些人,把过多时间花费在既不紧急、也不重要的琐事中,例如看各种综艺节目。

 

实际上,真正的要事往往是重要但不紧急的,例如预防疾病的日常运动、合理的休息放松、专业领域的提升学习,以及其它价值观范畴内的事务等。“要事第一”的习惯,就是要让自己的时间花在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。长期坚持要事第一,我们会发现,那些紧急且重要的事情,减少了很多。

 

本质上,要事第一,就是价值观的具体实践。这种行动上的实践,也即我们此前说的“第二次创造”。

 

这三个习惯,可总结如下:

03. 公众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

 

从依赖到独立,我们完成了个人领域的成功。然而,现代社会中,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,我们都得与他人配合。这种“与他人配合”,其实就是“互赖”。


在互赖环境中,我们面临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,包括夫妻关系、亲子关系、师生关系、雇佣关系、生意伙伴关系等。要想取得公众领域的成功,我们需要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,做到从独立到互赖的升级转变。


独立期的人,以为核心——我可以做到;我可以负责;我可以靠自己。互赖期的人,则是以“我们”为核心——我们可以做到;我们可以合作;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,共创前程。

 

对此,柯维博士提出了以下三个习惯。

 

习惯四:双赢思维(Think win-win)

思考:蜜淘被收购?这并不意外

(本文作者李鹏博系上海哦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,业内畅销书《揭秘跨境电商》作者,中国跨境电商50人论坛副秘书长,中国贸促会跨境电商水平测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马述忠工作室创始成员。联系作者,请加微信kjds1688) 【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

 

人与人的合作中,往往存在这么几种状态:双赢,两方都得到了应有的回报;双输,两方都受伤或损失了;一方赢,另一方没得到回报或亏损了。

 

显然,长期来看,只有双赢,才能建立持久的稳定人际关系。这就要求,我们在面对任何人际关系时,要养成“双赢思维”的习惯。

 

道理虽然简单,但在实际运用中,我们时常还是抱着“我赢你输”的态度,追求短期的利益。这种不具备双赢思维的人,短期内可能获得回报,但长期来看,不仅失去了可信赖的合作伙伴,还让自己陷入人际关系的紧张与焦虑中。这实在太短视了。

 

此外,也有不少人,确实是抱着“双赢思维”进行合作的,但由于缺乏沟通技巧,无法理解对方,也无法让对方理解。结果是,他们找不到达成双赢合作的“第三条道路”。这就涉及到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另外两个习惯了。

 

习惯五:知彼解己(Seek first to understand, then to be understood)

 

在人际关系中,我们常说,为何别人总是不理解我呢?

 

在柯维博士看来,这就是一个沟通技巧问题。在这方面,我们常犯的错误是,总是先期待对方理解自己,而不是先尝试理解别人。

 

知彼解己,指的就是,我们要想被他人理解,先得尽力理解他人。柯维坦言,这个习惯是最难践行的。

 

要想理解他人,倾听极为关键。我们可以把倾听分为这五个层次:一是充耳不闻,压根就不听别人讲话;二是装模作样,嘴巴说“嗯,是的”,内心却想着其他事;三是选择性接收,只听一部分;四是聚精会神,努力听到每一个字,但却不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;五是移情聆听,以理解为目的,能站在对方的处境思考和感受。

 

只有做到移情聆听,我们才能理解他人。一旦他人获得理解(知彼),就会感觉受到尊重和认可,进而卸下心理防备。这样,才有下一步和平谈话的空间,并尝试让对方理解自己(解己)。否则,两个人就陷入到你一言我一言的争执中了。

 

做到了相互理解,可能还无法真正达到双赢。毕竟,两个人的想法往往差异很大。这个时候,我们就需要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了。

 

习惯六:统合综效 (Synergize)

 

统合综效,指的就是创造性的解决方案,也称为“第三条道路”。

 

双赢的形式有两种:一种是相互妥协的结果,大家各自退让一步,然后达成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;另一种是创造性的结果,大家深度沟通,发现了一个新方案,这个方案让彼此的收益都更大了。前一种妥协方案,虽然不具有创造性,但能做到也不错了;后一种方案,则是建立在双方信任的基础上,对当前的冲突阻力进行变革式创新,挑战很大但却值得探索。

 

柯维认为,我们先得有双赢思维(习惯四),然后相互尊重、彼此理解(习惯五),才有可能达到统合综效(习惯七)。

 

如果一开始就是抱着我赢你输的心态,同时在沟通中,只顾表达自己而不懂得移情聆听,那么,双方可能连妥协的空间都没有,更别谈统合综效了。

 

公众领域的人际关系,极为复杂。要真正让公众领域的三个习惯发挥作用,最好先修炼好个人领域的三个习惯。也即,摆脱依赖,进入独立,是进行有效互赖的基础。

 

04. 第七个习惯:不断更新 (Sharpen the saw)

 

什么是“高效能人士”?简单来说,就是效率很高。如果严格分解,高效能包括“产能”和“产出”。

 

“产出”,就像鸡生的蛋,蛋越多,意味着产出越大;“产能”,代表鸡的能力,能力越强,产能越大。真正的高效能人士,应该平衡产能和产出,达到均衡发展,螺旋式上升。

 

此前的六个习惯,都是“产出”。在个人领域,我们积极主动、以终为始、要事第一;在公众领域,我们双赢思维、知彼解己、统合综效。然而,这些产出,都需要个体的产能支持。

 

因此,第七个习惯,“不断更新”,谈的就是个人产能。柯维认为,我们应当在四个层面不断更新。同时,这个四个层面的更新,分别对应“产出”领域的六个习惯。

 

第一,身体层面。通过健康饮食、充足休息以及定期锻炼,有效呵护我们的身体。身体层面的更新,有助于我们保持“积极主动”的习惯,让我们时刻感受到,自己就是创造者。

 

第二,精神层面。这个层面的更新,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。有时候,我们一直没有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;有时候,我们无法完全践行自己的价值体系;有时候,我们希望调整自己的价值体系。这些,都需要借助精神层面的更新,才能完成。精神层面的更新方式很多,例如音乐、冥想、参禅、读圣经等。无论何种方式,其目的都是为了核心价值观的构建。显然,精神层面的更新,对应的是“以终为始”习惯,其有助于支持人生价值观的完善。

 

第三,智力层面。这个层面的更新,主要依赖于教育,而教育又分为外部教育(例如培训)和自我教育(例如看书)。习惯三的“要事第一”,要求我们在实践中,把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。通过智力层面的更新,有助于我们更有效率地完成那些重要的事。

 

第四,社会情感层面。这个层面,对应的是公众领域的习惯四、习惯五、习惯六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跟外界接触。这种不间断的接触,其实就是社会情感的更新,它让我们时刻践行人际沟通中的双赢思维、知彼解己、统合综效。从这个方面看,社会情感的更新,不需要我们额外花费时间去做,而身体层面、精神层面、智力层面的更新,则需要我们单独安排时间。

 

不断更新,能确保我们“产能充足”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就能大力践行其他六个习惯,进而做到产出最大化。

 

05. 我们能做些什么

 

今天的社会,我们面临的挑战无非这么两个:个人如何独立成长?个人如何与他人协同成长?

 

对于这两个挑战,史蒂芬·柯维博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在个人成长中,我们要“积极主动”,相信自己就是创造者;之后“以终为始”,在思维层面确定好人生价值观;最后,在实践中“要事第一”,把重要事情放在首要位置。

 

在与他人的协同中,我们要有“双赢思维”,避免陷入我赢你输的不良模式中;之后“知彼解己”,以一种移情聆听的方式,先理解对方,再寻求对方的理解;最后,通过“统合综效”,找到最有创造性的第三条路。

 

通过“不断更新”,我们还能让自己长期保持践行习惯的能力。这样的人生,可谓完美运作。

 

遗憾的是,我们绝大部分人,都无法这么完美地运作人生。

 

那么,我们能做些什么呢?

 

我想,我们不追求完美,但追求更好的自己。一方面,我们无条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现状;另一方面,我们努力践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,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独立,让自己与他人的合作变得更加互惠。

 

愿更多的人,活出高效能的一生。


参考文献:

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,(美)史蒂芬·柯维人民邮电出版社

(来,和大叔一起爆破)


思考:蜜淘被收购?这并不意外

(本文作者李鹏博系上海哦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,业内畅销书《揭秘跨境电商》作者,中国跨境电商50人论坛副秘书长,中国贸促会跨境电商水平测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马述忠工作室创始成员。联系作者,请加微信kjds1688) 【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

赞(0) 打赏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跨境电商海贸会 » 如何活出高效能人生?这七个习惯很关键
分享到: 更多 (0)

评论 抢沙发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

海贸会,全力讲好中国品牌出海故事

虚伪以待虚伪以待